心跳呼吸骤停、溺水、异物梗阻……其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-6分钟。为了让更多置身险境、需要急救的群众在入院抢救之前,赢得宝贵的时间,临安创新打造了一支红十字“急救侠”志愿服务队伍。新近召开的临安区委相关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,2025年,临安将培训红十字救护员8000人,为“院前急救”提供更多可能。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有人在偏僻的山间小道,不慎跌倒受伤,需要及时处理伤口,或者是家中老人心脏、呼吸骤停,急需上门救助,但120急救车短时间内无法抵达,此时该如何是好?
面对此类生活中毫无预兆的“插曲”,临安区红十字会聚焦群众“院前急救难”问题,培育壮大了一支“急救侠”队伍,覆盖临安全域的近两万名“急救侠”,专门应对各类突发性状况。然而,这支基数庞大的“急救侠”队伍究竟是“何方神圣”?他们在危急时刻是如何发挥作用的?又是凭借怎样的方式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救助?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,记者今日特地走进了临安区红十字会一探究竟。
“我们的‘急救侠’就是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,有医生、教师、交警等,还有网约车司机、外卖小哥、网格员、村民……”临安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解开了关于“急救侠”身份的第一个疑问。不过,很快新的疑问又“冒”了出来:他们非医护人员,有能力担起救助任务吗?“在成为‘急救侠’之前,我们会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,包括6个课时的线上知识学习,掌握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方法,再进行10个课时的实操练习,模拟各类真实的急救场景。只有线上线下考核通过,我们才给他们发放救护员证,确保每一位‘急救侠’都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。”相关工作人员接着说道。
在取得救护员证并受招募成为“急救侠”之后,如何被快速“召唤”,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救助?“综合急救指挥系统”是关键。据了解,目前临安区统筹红十字会在内的11个部门多跨协同,成立“综合急救快速反应指挥中心”,并与120、110、122、119信息联动,打造“五合一”急救平台。当有伤者拨打120急救电话时,伤者关键信息将第一时间汇聚到指挥中心,经由指挥中心评估后统一进行“派单”——在呼叫救护车的同时,通过实时定位智能调配距伤者2公里范围内的红十字“急救侠”赶赴现场施救。
前不久,在临安区玲珑街道就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摔伤事件。一名患者在上楼梯时不小心摔倒,导致后脑勺磕在了楼梯台阶上,有点出血。在接到急救指挥中心和急救“临”距离平台的“指令”后,“急救侠”王敏火速赶到现场,拿出相应的止血用品,为伤者做着简单的伤口处理。幸运的是,在王敏的简单处理下,伤者体征正常,情绪稳定。不一会儿,另一名“急救侠”褚小伟也与120急救车一同赶到了现场,协助医护人员将伤者抬上车,迅速送往医院救治。
据了解,早在2021年,临安区红十字会就基于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这一出发点,开始精心筹备建设一支专业的“急救侠”队伍。到了2023年,面对已然壮大且趋于成熟的“急救侠”队伍,临安区红十字会乘势而上进行项目改革,于该年成立“临安区红十字急救侠志愿服务中心”,进一步筑牢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线。
急救“临”距离改革项目自2023年8月实施以来,截止2025年1月,临安全区“急救侠”成员达到1.92万人,累计启动红十字“急救侠”快速反应537次,“急救侠”快速响应到场274次,快速响应率达51%,共有761名“急救侠”到场处置,成功施救242人,其中“急救侠”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先期主导施救187人,全区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缩短,真正让“急救侠”成为现场施救的“第一响应人”。下一步,红十字“急救侠”还将建立“急救侠”区、镇(街)、村(社)三级管理体系,实施网格化管理,持续推进城区和农村“急救侠”队伍布局,城区按照小区进行布局,每个小区成立救护队,每个楼道安排1名以上“急救侠”;农村按照自然村进行布局,成立自然村救护队,平均每个自然村安排5名以上“急救侠”。